2020年04月28日 阅读:867

中国纸包装产业30年发展史(下)

加入WTO以后,中国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每年GDP 增长百分点保持在两位数,增长率位居所有经济大国之首。中国外贸总额连续大幅增长,并于2013年超越美国成为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并一直保持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地位。

制造业的繁荣进一步促进了包装行业的发展,21世纪的最初十年,可以说是中国造纸包装行业最有活力的年代。2003年,在经过和印度、日本的激烈竞争后,国际组织在我国建立的第一个世界性产业中心——世界包装组织亚洲包装中心落户中国杭州。

在发达国家,造纸行业已经不是“生长”的行业,有些甚至达到了萎靡状态,中国加入WTO让他们看到了新的增长希望。在这个最有吸引力的市场,外资包装巨头纷纷以独资或合资形式进入。

从投资力度来看,各大巨头对中国内地市场是充满期待的。2005年,国际纸业亚洲区总部从香港迁往上海,并宣布20亿美元投资计划,更是将海外造纸包装企业入华推入高潮,此外还有斯道拉恩索、王子制纸、WestRock…国际前十大企业大部分在中国都有投资或设厂。台湾前三大包装企业也在内地市场加下重注,迄今为止,他们依旧在造纸包装的某些细分领域占据优势,从这些企业出来的员工至今仍然是包装行业中的重要中坚力量。

然而好景不长,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就来了,曾经声势浩大的外资企业开始式微,中国造纸包装行业的主角再次变换。

在竞争中崛起的本土包装企业

在声势浩大的外企投资潮中,本土造纸包装企业没有在大量涌入的外来巨头冲击下被打垮,而是不断学习成长、发展壮大,奠定了当前中国造纸包装产业市场格局。

国内本土企业异军突起,2000年晨鸣A股上市,2001年山鹰纸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2003年9月26日,理文造纸有限公司在香港主板上市,2006年太阳纸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同年3月3日,玖龙纸业于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张茵以270亿的身家位列榜首,成为中国第一位女首富。

公司上市可以筹集到大量的资金,上市后也有再融资的机会,从而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了资金来源。中国当前的头部造纸企业都是在21世纪的最初十年上市的,借助资本市场募集的大量资金,中国本土包装企业快速扩张。

外资企业很快发现自己陷入一个供过于求、竞争更加激烈的市场环境,挣扎于不断下滑的平均市场售价和过高的生产成本,一直没能找到扭转局面的方法,在产品和产能策略上对于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极为有限。

从2008年开始,外资企业进入低速增长的平台时期,开始布局撤出内地市场。2015年,国际纸业宣布退出与太阳纸业的合资公司;2016年,国际纸业亚洲区包装业务被合兴接手,18个工厂让合兴一夜暴富。

与此同时,在产业下游,裕同、美盈森、旺盈等一干企业也顺势而起,进入密集上市时期。在欧美等外资企业大撤退的同时,本土包装企业开始崛起。

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造纸还是包装,中国本土的企业都可以说是踩在巨人肩膀上了,他们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上获得的充沛资金,或横向、或纵向进行全国范围的战略布局,不管是多元化经营还是收购兼并,都能扩大经营版图,并积极和外资企业进行全方位竞争。次贷危机只能说是众多突发变量中最大的那个,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生态区位的重叠,在激烈的竞争下,欧美企业没有选择了死磕(当然,也没有必要)。

二次撤退与新包装版图的建立

到2016年年初,国际纸业基本完成撤出了内地的战略,而紧随其后的是台资造纸包装企业的“撤退”。

正如上一篇文章所介绍的,台资背景的造纸包装企业,最初都是为了满足出口包装需求建立的。随着中美贸易战引爆企业迁徙潮,促使台商回流,台资造纸包装企业的生产基地纷纷加大在东南亚的投资。

以台湾第一大纸企正隆为例。在连续的经营亏损下,正隆迅速调整投资策略,关停并转多家工厂进军东南亚市场。2017年5月23日,正隆集团代子公司上海中隆纸业发布公告,决议将于2017年底停止造纸生产业务,并出售相关造纸设备。后面的消息是,正隆已经将停产的上海中隆纸业年产45万吨包装纸机及配套设备搬往越南生产。

永丰余也看好越南,在北越兴建两座纸器厂,在南越已投产的四座纸器厂,也有扩产计划。八成营收来自大陆市场的荣成,预计投资70亿元、分三阶段扩大台湾生产基地,计划年产能将超越永丰余成为台湾第二大纸企。

前三大台资造纸包装企业都做出了抉择。究其背后的原因,除了中美贸易冲突这个直接因素外,还伴随着产业链转移、东南亚新兴市场竞争的结果。由于中国内地劳动力成本的飙升,劳动密集型产业链部分向东南亚地区转移加速,配套的造纸包装产业也随之转移。

此外,20多年过去了,许多老字辈的台资企业都面临设备更新、甚至人员的更新换代的问题——而这个时间恰好和我国制造业当前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的时间重叠,面对新一轮的重大资金投入需求,在竞争变激烈、收益降低以及预期的出口风险面前,台资企业不敢更新设备,不敢进行新的投入。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也是台资企业自己的选择。

前一篇文章中提到的港资企业哪里去了?还记得前文提到的瓦通吗?2016年春节刚过,老牌港资企业珠海市祥发瓦通包装有限公司宣布结业,退出中国大陆包装市场。而在其之前,富隆、星光、有余、永固、华通…珠三角地区的港资老牌包装企业在经历着比台资包装企业更大面积的溃败。而在他们撤出后,本土包装企业迅速崛起,中国的新包装版图正在建立。

总结: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加入我们以1992年邓小平南巡作为起点,到如今已经快到第三十个年头了,将近一个轮回。这近30年的时间里,中国发生包装产业发生了改天换地般的变化。

随着中国与全球化经济关系的不断加深,外资企业通过嵌入最高附加值环节的方式,积极的参与进中国经济体系的建设中来,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制造业升级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主角,当外资企业“挑肥拣瘦”,吃鱼只吃最肥美的鱼腩的时候,中国造纸包装企业却从微尘中崛起,一直都在打最硬的仗。中国包装产业的主角变换,恰恰反映了中国在国际生产分工中地位的变化。

从独立生产体系到加入全球分工,到全球工业体系再分工,我们开始逐渐起到主导作用。反映到更上游,我们还可以看到一批有竞争力国产设备厂商,诸如京山轻机、振远等企业的崛起,在国外优势阵地和外企开始分庭抗礼。

创业是一件九死一生的事情,对包装企业来说能从这近30年大浪淘沙般的变化中幸存,每一个都堪称英雄。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只有尝试过、坚持过,才没有男儿到死心如铁的遗憾。